人家之有丧哀事也,方追悼之不暇,何有于喜。而俗有所谓喜丧者,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。孔子说:“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耳顺,六十知天命,七十古稀”。这些岁数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具有特别的含义。人到了80岁以后就是高寿了,所以这个岁数去世的人的葬礼也叫喜丧。但也有一说是需过百岁。“喜丧”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算是对亲人们的一种安慰。告诉他们以这种“福寿全归”的方式死去其实是一种福气,用不着替他们难过。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以各种痛苦的方式离去的人,比起他们来说“喜丧”确是一种“幸事”。四川地区,在一些高寿老人去世后主人家还会特意准备一个“寿碗”,赠送给前来吊唁的客人,意为将长寿分享给宾客。客人们还会特意向主人家要一个“寿碗”回去给自己的孩子用,以此来让孩子们“沾沾老人的福气”。
1:亡者上无长辈 为人儿女对父母的义务是养老送终,只有把对父母双亲养老送终完成,才算尽完了义务,做儿女的才算而无憾。如果父母只要还有一方健在做儿女的就是120岁了,也是没完成养老送终的任务,反而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难过,被视为不孝。喜丧就会这一项否决。
2:下有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本身说明者的后代人丁兴旺后继有人,烟火不断。90岁以后仙世也应含笑而终。这还不够既然丧事沾了喜字,就应该有点喜气,这喜气明显的是呈现在穿孝上。我们知道丧事也叫白事,白事由穿白而来,白事又是红事的反面,者后代一片白孝称不起″喜”,既然者后代四世同堂,起码有曾孙,曾孙穿蓝孝,玄孙穿黄孝,来孙穿红孝。过去人即便早婚早育穿红孝的也比较少見,穿黄孝的不少。奔丧人的孝衣五颜六色,这才配称喜丧。
3:年满90岁以上 凡活到90岁以上时,亡者的父母都百岁开外了,健在的基本没有了。养老送终的义务完成了。到这岁数曾孙玄孙也面世了,孝衣颜色也不单纯白色了。90岁以上人间的酸甜苦辣也尝遍了,儿女也到了古稀之年该尽的义务差不多了,伺候父母也伺候够了,到这个高龄以上辞世儿女的哀伤度也降低了。
4:正常亡的就是寿终正寝。如果是车祸、溺水、火烧、他杀等这叫不得善终,过去叫横。即便年满百岁也称不起喜丧,应属凶丧的范畴。
(一)全福 生前自家门内确系“螽zhōng斯衍庆”,人丁兴旺,形成一大家族。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长甚至已被尊为祖者。
(二)全寿 亡人满八九十岁,甚至突破百岁大关,也须超过“古稀”(七十岁)之年。年纪越大、越老,越符合“喜丧”的条件。故其全称为“老喜丧”。
(三)全终 亦称“善终”,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。民间以为,者生前积德行善,广做功德,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,甚至“无疾而终”,自然老。此即被视为“喜丧”的根本条件。如果只具备上述、二两项条件,但不是正常亡的,如意外的天灾人祸致,则不能算作“老喜丧”。
全福人是指上有父母、下有儿女,夫妻恩爱,兄弟姐妹和睦相处的有福气的人。全福人亦即全福太太。指上有父母健在,有丈夫,下是儿女双全的妇人。按民间婚俗礼仪,在婚礼上须有全福人照料诸多事项,以求新婚夫妇未来吉祥如意。
非丧即非正常亡,如工伤事故,自然灾害,孕妇难产,或自寻短见身亡者,均称“非丧”。非丧者按其不同情况,采取不同的葬法和丧仪。如在野外亡者,不能抬进家门,至多停尸院内,俗称“外外葬”。悬梁缢者,丧家先要杀一只小鸡,从房顶上扔到屋后,俗说,可免灾避邪。有的地方在缢者出殡之后,拆除投缳自尽的屋梁及与梁衔接的桁条、椽子等,待百日后,购新木重盖,拆除之木,一般亦须焚毁,不能留在家里。
对于恶性传染病、痨病、瘫痪及血腥亡要在鬼门方向折一桑枝,置于大门坎上,出丧时道士念押鬼镇神咒语,念毕挥刀把桑枝斩成三段,灵柩从门口送出。起灵后,要在停柩处,掘成浅坑埋入“避殃煞”、“鬼箭羽”、雄黄等物,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杜绝后患。有的对于溺、缢、压、打、雷殛、服、分娩者,出殡后,家中洒十二种中药煮制的药水压煞,直洒到断七为止。
民间认为踅亡横者,怨气郁结,游魂不散,本身属煞,如接上地煞,会引起家中不安。十二精药为镇煞之药遍洒家中,能使游魂离去,诸煞俱避使丧家“吉祥如意”。